小麦是国际上主要的粮食贸易品种,是中国传统的三大主粮之一。中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大国,长期以来,中国多数年份是小麦净进口国,出口量极少。随着近年来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逐年提高,小麦进口占粮食进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当前,中国的小麦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总量供给充足,但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需求结构转变,高端优质小麦供给不足。近年来,中国小麦消费总量中进口小麦约占2%-3%,主要是以高端优质小麦为主,用来调剂品种余缺,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内顾倾向明显,一些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基于对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未雨绸缪”和进一步丰富人民生活的需要,中国加大了小麦进口力度。今年1-9月份,小麦进口量累计为606万吨,同比增加168.1%。小麦进口量的增加不仅反映了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对粮食安全的考虑,也体现了粮食适度进口对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作用。此外,美国是中国传统的小麦主要进口国家之一,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中国从美国进口小麦的数量逐年递减,贸易不确定性增加,中国亟需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小麦进口战略布局。
我国小麦的供求现状及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产出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出口较少。近年来,我国对于优质小麦的消费需求上升,结构性供需缺口较大,最近十年以来小麦贸易都处于逆差状态。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小麦进口在波动中呈增长态势。2019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320.48万吨,较2018年上升11.43%。
十年来,中国小麦进口总量均在关税配额(963万吨)之内,2019年的进口总量也不足中国小麦总产量(11894.9万吨)的5%,进口小麦多是对优质品种的补充与调剂,不足以影响中国小麦供需大局。但当前我国小麦进口贸易仍面临着进口来源单一,渠道布局不尽合理的风险。2019年,全球出口小麦的国家除中国共涉及88个,而中国小麦进口量的90%以上集中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哈萨克斯坦和美国,渠道分布过于集中,进口来源有限。长期以来,由于加拿大小麦价格低、品质高,优势明显,中国小麦进口量最大的国家都是加拿大,多数年份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的50%以上。但加美关系密切,加拿大内政长期受美国影响较大,中国小麦进口过度集中在加拿大市场的风险较高。此外,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早在今年3月就有多国宣布粮食出口限制禁令,我国小麦进口渠道集中的问题在疫情背景下更为凸显。
就国内而言,我国小麦生产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农民种粮积极性低、人地矛盾突出和国内结构性供需矛盾等方面的压力。根据党中央“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新粮食安全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小麦进口格局需要扩大,路径亟待优化。
我国小麦进口来源地优化的综合方案
短期来看,基于国内小麦的结构性供需矛盾,优质高筋小麦的市场供需缺口仍需由国际市场供给。从目前中国小麦的进口结构来看,强筋小麦品种主要有美国的硬红春麦、加拿大的红皮春小麦和澳大利亚的硬麦;弱筋小麦品种有澳大利亚的标准白麦和美国的软红冬。品质的差异使得短期内符合中国小麦进口需求的有效供给来源较少,黑海地区哈萨克斯坦生产和出口的部分小麦可以满足中国需求。因此,考虑到中澳区域贸易协定的关税优惠和加拿大小麦的高质低价优势,除继续进口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小麦以外,可以从哈萨克斯坦增加优质小麦进口以补充国内需求,这是短期内中国小麦贸易调整的主要方向。哈萨克斯坦的小麦生产规模较大,出口总量位于全球前10位,且哈中小麦贸易仍有空间。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出口以优质、有机作为主攻方向,这也契合中国正在变化的小麦进口需求。
中期来看,对于普通小麦,我国可逐渐增加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从黑海地区的小麦出口增长态势来看,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国家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小麦出口量持续增长,将成为新兴的重要小麦出口国。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传统出口国也将努力保持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小麦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中国的小麦进口提供了相对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过去几年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对饲料用粮进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贸易转移效应,但对口粮的进口贸易转移效应较小,说明在饲料用粮上,传统出口国和新兴出口国的替代性较强。因此,中期来看,如果小麦出口国的生产和出口结构调整较小,中国饲用小麦的消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小麦的进口结构及其变化。
长期来看,扩大从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小麦进口规模,并根据三个国家小麦出口品种结构和价格进行调整是我国优化小麦进口的主要途径。从产出能力来看,未来十年间,黑海地区的小麦产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目前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的小麦单产分别约为2.4吨/公顷、3吨/公顷和4吨/公顷,而欧盟的小麦单产约为6吨/公顷,黑海地区小麦单产提升空间较大。因此,未来十年,在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的过程中,应以加强对粮食产业链控制为核心。首先,主要小麦出口国的品种和结构是决定未来较长时间中国小麦进口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未来优质小麦将持续增加进口。黑海地区小麦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主要取决于其小麦种植品种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其次,饲用小麦可作为饲用玉米和大豆的替代品。小麦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玉米一半,但目前中国饲用小麦消耗占比不足10%。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应尽可能使饲料原料多元化,小麦可作为备选原料。俄罗斯等地的饲用小麦品质较好,如果放开该国饲用小麦进口,不但能弥补蛋白供应不足,还可能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多措并举促进小麦多元化布局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小麦布局应该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拓展全球小麦供应链,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应对国内需求变化、特殊事件冲击和复杂多变国际形势影响下的保障和供给能力。
首先是立足国内,持续推进中国小麦供给结构升级转变。当前中国小麦市场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仍然体现在优质小麦上,而提升中国小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内小麦供给的根本途径是持续推进中国小麦规模化、优质化种植。
其次是维持并逐步扩大中国在黑海地区的农业直接投资规模并加强其产业链控制。黑海地区的小麦产出具有较大潜力,但其品种与品质需要调整和升级,以更好地在中长期与中国小麦市场需求相契合。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国与黑海地区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趋于深入和广泛。随着中国投资规模的扩大,黑海地区将为中国优质小麦进口需求的增长提供稳定空间。
最后,应持续稳定中国进出口政策,缓解国际市场冲击。随着国内外小麦市场联动性增强,在国内外价差较大的情况下,国际小麦贸易对国内小麦市场的冲击日渐显现。因此,稳定小麦进出口配额制度,严格进口检疫检验等相关进出口政策,缓解国际市场及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全球主要小麦出口国的小麦产情和贸易政策,以合理规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给中国小麦进口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