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进一步明确了从今年到2030年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必将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重点要做到“五个统筹”。
统筹物质基础和保障机制建设。保障粮食安全,是物质层面补短板强弱项与行为主体层面有效激励和约束的统一。既要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从耕地、水利、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提高物质装备水平;也要强化机制建设,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
统筹压实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责任。我国粮食生产逐步向主产区集中,有利于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保障粮食安全只是主产区的责任。端牢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完全依靠主产区也不现实。不论是稳定粮食整体产出能力,还是有效防范粮食生产和调度风险集中的隐患,保障粮食安全都需要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一起来保面积、保产量。主产区要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要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粮食基本自给。
统筹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一般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越高,产业发展的内生性、稳定性和自主性就越强。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要系统梳理和打通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统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储备调控能力、加工流通能力和应急保供能力。
统筹国内国外两个方面。我国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决定完全靠自己保全部很难做到,需要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健全粮食安全合作机制,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对不得不进口的短缺粮食品种,把握进口的稳定性和主动权,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统筹推进增产和减损。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不仅要依靠粮食增产进行“开源”,更要通过粮食减损进行“节流”。“节流”也是增产,要把节粮减损和增产稳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耕好“有形良田”,也要扩增节粮减损“无形良田”。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聚焦粮食种植、收获、运输、储存、加工、消费等环节,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当前,地缘政治冲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环境和气候危机等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冲击全球粮食供应链。我国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依然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较大的挑战性。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粮食产出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系。粮食安全首先是数量安全,粮食的多与少都会对粮食安全造成重要影响,但粮食安全又不仅仅是数量安全。衡量粮食安不安全,要看产出能力能不能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还要看遭受外部冲击后粮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会不会出现“断链”,能不能保持畅通。除了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巩固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基础,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环节的高产优质外,更要从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角度,系统梳理风险点,加强全链条、全覆盖的支持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场调控,有效打通循环堵点,推动粮食供求平衡向更高水平提升。
二是人口与粮食的结构性变动关系。人口始终是我们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考虑的首要因素,但人口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总量匹配关系,人口规模、结构、素质、迁移等都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下,二者的关系结构又有所不同,处理二者关系的着力点也会有所不同。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正在经历拐点变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趋势仍在持续,大量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净消费者,这些将对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区域平衡、产销平衡带来深刻影响。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充分考虑人口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统筹实现粮食供需总量平衡、结构适配和布局优化。
三是耕地利用和国土资源统筹利用的关系。“大食物观”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达到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综合考虑满足高品质生活、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需要而提出的,拓展了传统的粮食边界,是我国农业发展思路和理念的重大创新。践行“大食物观”,基础在粮食,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是关键。未来一个时期,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既保证“吃得饱”,又保证“吃得好”“吃得健康”,实现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资源利用上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
四是平时保障与应急保供的关系。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需条件不断发生变化,各种风险性因素持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需要把握好平时和应急的关系,对过去多年来形成的以发展为导向、适应平时状态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体系作出必要调整,提升系统韧性。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融合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和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平急结合的成品粮储备库存,强化平时服务、急时保供综合效能,确保“平时产得了、应急调得出、关键用得上”。
来源:中国网